关於门诺会

─ 门诺会缘起 ─

   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震撼欧洲。几乎同时,在瑞士苏黎士也出现一位改教家-慈运理。他直接研读圣经,达到真正的新约信仰,他拒绝天主教的质变说,视饼和酒为神圣而有意义的象徵,目的是纪念主破碎的身体和流出的宝血。但是他的几位学生对此并不满意,他们因反对幼儿洗礼而离开慈运理,并为苏黎士议会驱逐出境。

 这些信徒包括曼兹丶格列勃丶布劳诺克和鲁布林等人。於1525年1月21日晚上的聚会中,互相施洗,成立一个新的团体,不受政府控制,相对於「国家教会」(如天主教信徒,一出生就受洗,属国家教会),他们是近代历史中首间的「自由教会」。根据新约圣经初代教会的模式,就是成人决志作信徒,受洗加入教会成为会友。

  重洗派运动传到全欧洲,不断受到天主教和其他教派的迫害,导致许多人殉教。1536年,荷兰天主教神父门诺西门加入重洗派运动。 25年中,他写了24本书和小册子,整合分散甚至混淆的重洗派信徒。他教导因信得救丶圣经是信仰和生活独一的权威,反对以教会的传统为权威的基础,倡导自由教会丶效法基督的爱丶不以恶制恶丶弟兄相交式的教会和忠心顺服基督等。以新约的信仰教导人,从此他的跟随者就被称为门诺派〈Mennonites〉。

─门诺会在台湾─

 1948年门诺会互助促进社〈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 简称MCC〉接受当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山地传道部长,也是前台湾神学院院长孙雅各牧师之邀,来台从事山地医疗和救济原住民的工作。这工作持续在竹东丶埔里丶屏东和花莲等地进行,直至1954年,薄柔缆医师正式在花莲设立基督教门诺会医院。

  由於医疗传道工作的进展,MCC乃请门诺会教会总会〈General Conference Mennonite Church〉下属的海外宣道会〈Commission on Overseas Mission 简称COM〉评估来台设立教会,扩展宣道的工作。结论是肯定需要,且决定要以台语宣教。虽然当时已有些基督徒从中国撤退来台,但台湾人认识福音的太少了。

宣教师与宣道会

  1954年,海外宣道会派第一对宣教师夫妇宋大卫牧师来台,其後陆续有郭彼得丶文约翰丶罗乐道丶温伯年和谢伟基牧师等。他们在台期间,开拓教会丶成立台湾教会联会丶向政府申办财团法人组织丶设立社会慈善机构,与本地同工配搭服事等,对台湾门诺会贡献良多。

  台湾第一间门诺教会是台中林森路教会,设立於1954年11月7日。1994年2月27日门诺会教会联会庆祝在台设立40周年,而宣道会感於台湾教会在财力丶宣教和教育上已可独立,所以宣道会决定将力量集中在更需要帮助的地区,展开新的宣教工作。亦自这一年海外宣道会正式撤离台湾,从此台湾门诺会和总会海外宣道会成为同工夥伴关系。

─门诺会特色─

一.教会的本质:

  教会是由一群经由悔改丶决志受洗丶跟随耶稣的成人所组成,相对於「国家教会」,自由教会的观念在重洗派的信徒中首先被提倡,所以他们反对婴儿受洗,即一出生就属教会的做法。

二.和平丶无抵抗主义:

  重洗派信徒要自国家执法和武装的机构功能中退出,他们相信和平丶爱心和饶恕,甚至盼望我们的敌人也能得救。我们自己受害比害别人犯罪更好,国家政府有时必须借助武力刑罚,但重洗派不参与,因为我们认为这权力不属於基督徒。有人以刀丶枪杀人,就夺取了他人得救的机会了〈马太5:38-48;罗马书12:14-21〉。

三.分别为圣的生活:

  重洗派的信徒以为跟随耶稣的意义,就是放弃所有罪恶的事,来过圣洁的生活,做美好的见证。因此,他们的道德标准很高,却也常遇重大挑战-要如何应付这罪恶的世界丶要如何顺服基督的命令丶参与影响社会而不被污染。

─门诺会现况─

  自1948年门诺会互助促进社来台从事医疗救济传道事工,1954年花莲门诺会医院和第一间教会设立至今,已分别在花莲设立三间教会和二个社服机构-照顾收容身心障碍的「黎明教养院」和救援雏妓丶保护受虐妇幼的「善牧中心」。在台中有七间教会,台北有八间教会。至1999年为止,全台有18间教会,教会活动会友合计约有1028位。
  宣道会在1958年向政府登记为财团法人组织,将所有教会和机构财产纳入,但门诺会医院因院务扩展及应卫生署之要求,於1997年另成立医事财团法人。

  1959年门诺会第一届年会在台湾神学院召开,当时只有五间教会-林森路丶西屯丶博爱丶大同和美仑。直至1963年第五届年会中通过成立「基督教门诺会台湾教会联会」。至1999年,联会已召开第41届年会。

参考资料
http://new.ccea.org.tw/excel/service/churview/pie/pie018.htm